廉政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建设 >> 正文
试论高校学术腐败的表现及解决路径
文章来源:   浏览数: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05日]

试论高校学术腐败的表现及解决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起码的师德风范。 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不仅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失教师风范,学术腐败也成为痼疾之一,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花钱购买文章、雇佣枪手代写论文、通过各种渠道跑项目、变相挪用科研经费等等,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诚信体系,而且成为高校一个重要的腐败现象之一。所以,加大打击学术腐败力度,筑起学术腐败的防火墙。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道德教育,营造大学校园清正廉洁的党风、奋发向上的学风和从严治学的教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腐败的内涵

在国外,一般不采用学术腐败的说法。美国科学界把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或报告结果中出现的编造数据、伪造数据和剽窃行为称之为学术越轨或科研中的不端行为。国内一些专家对学术腐败的概念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李运传认为:学术腐败就是学界中各种学术运作、学术活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出现的严重腐蚀人心、败坏风气的歪风邪气。再如郑良勤针对学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认为学术腐败是指学界中一些集体和个人为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这些研究和探讨,各有侧重,本人还是比较赞同郑良勤的观点,他认为:“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一些集体和个人为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在学术研究(包括课题申报、科研活动、成果报告、学术出版等)和学术评价(包括学术评奖与认定、学术评价、学术争鸣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等)活动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

二、学术腐败的表现

 

在我国,学术腐败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公害,其表现主要有:

(一)某些人打着“学者”、“学术研究”的旗帜,喊着“改革创新”的口号,不惜兴师动众、又是“调查”又是召开“研讨会”、“成果发布会”,邀请专家、官员参加,其真实目的是扩大自己的“影响”。有些教师的精力不用在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上,而是四处钻营,搞影响,到处拉关系、走后门,排斥异己,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到处跑门路,找课题、争取科研经费,钻进基金会和其它学术权力机构当评委,捞取金钱和荣誉。这种行为既是学术腐败的表现,又是庇护学术腐败的壁垒,是学术腐败的重要根源。

(二)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名望”跑课题、找项目,当项目到手以后,自己根本不下大力气认真研究课题、完成项目,或找人代写论文,或雇佣“枪手”代替完成科研项目,还有的人把科研任务分配给博士生和硕士生去完成,而对于研究成果的质量从不关心,或者成为“剽窃学生成果”的专家。所以这些“成果”除了拿去评职称以外,没有任何价值,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为学术垃圾的制造机器,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谁抄的手段高”,将别人的学术成果,改头换面占为己有。

(三)花钱买文章、买著作。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有高校一些高水平杂志列为核心期刊,SCI论文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以来,核心期刊论文日益成为评判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的标尺,甚至到了“唯核心期刊论英雄”的程度。不管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不管是晋升职称还是年终考核,不管是评奖还是选拔人才,统统都与刊发的论文数量有关。一些教师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需要发表文章,为了满足条件和应付差事,花钱发表一些文章。有些垃圾杂志为了经济利益,往往是不需要审稿,只要给钱就给发表文章。这一风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一些学生花钱购买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甚至一些本科生也花钱买毕业论文,也有的买论文拿奖学金等等,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还有的教师购买著作,一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专门成立写作班子,粗制滥造一些“专著”卖给那些需要晋升职称和上岗的教师,有的教师一年“能够”出版十几部“专著”,发表了一系列的科研论文,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从杂志中看到的文章,体例不一样、基本都是粗制滥造的东西,一看就知道不是专业的编辑以及专业水平很高的学术刊物,可以说,一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在这方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如此,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三、治理学术腐败的对策

 

学术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科技繁荣的象征,学术风气的邪正也往往是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屡见报端,成为近年学术界的热门问题,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学术腐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筑起学术腐败的防火墙,使学术腐败治理有法可依,要严格审查经费使用情况,建立立项单位、项目管理单位、审计部门三级审查制度,严防侵吞、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发生。这是防止高校学术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借鉴国外学术腐败防治经验,建立举报制度,形成一整套学术反腐制度。

(二)确立公正而严密的学术评价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聘请高水平专家组成评委会,做到评审公开、申报材料的公开,重要的是学术评价过程也要公开。评审过程要严密,特别是要实行匿名评审。对学术造假行为调查、取证,一经查实,便将其公诸于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起到遏制学术造假的作用。

(三)职称评审加强考试、答辩、技能考核和量化打分等客观评审方法,注意评审标准的科学性。积极推行评职称推行代表作制度,过去在申报职称评价体系中,重点考察申报者的著作、论文、课题数量,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近年来,近年来部分省市在职称申报中就进行了改革。如广东省《关于做好2016年度我省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条件进行了调整。在评审条件中,淡化了论文和奖项的数量要求,明确注明,填报论文不得超过3件,有申报人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重点考核申报者的科研成果的质量,实现了评价指标体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四)减少官方的学术、著作评奖。科研奖励是学术评估的重要机制,适当开展学术奖励、引导学术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目前国内的学术评奖种类很多,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单位还有不同等级的学术评奖活动,多则两年一评,少则一年一评。过多、过滥。除了评审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公正因素外,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周期太短、评奖频率高、太密集。其实,真正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都有一个长期的被接受、认同的过程,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价值,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短时间内,根本不足以让学术界真正认识一部优秀著作的价值。所以,作为政府行为的官方评奖,在学术界越少越好,部分奖项可以取消,让学术界以行业和学会的名义来评。这更能鼓励潜心研究、能耐得住寂寞、严守学术标准的学者,献身于学术事业。这种认可往往比草草评比新著,更具有公信度,更能彰显学术的正气。

(五)最后要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道德教育,营造大学校园勤政廉洁的党风、奋发向上的学风和从严治学的教风。坚持从严治校,首先是要有严谨的办学理念和严密的组织机构,重点是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约束力,必须从强化管理入手,坚持一切从严的原则。

总之,学术工作者通过沉潜学术,可以在学术活动中获得乐趣和内心激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美。陈治亚在《怎样治理高校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一文中指出:“高校应该不断强化师德考核,将结果存入教师档案,不合格者在职务及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严肃的学术风气。政府着力建立学术评审、考核责任制。国家积极探索建立惩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专门机构,通过多方面责任追究,将学术诚信记录与社会诚信体系相衔接,触犯法律者应依法予以惩治”。有效防止高校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需要全社会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试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下一条: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关闭

Copyright 包头师范学院纪委监审处版权所有
邮政编码:014030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以上
地址: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
您是本站的第123位访客